页面

2013年6月9日星期日

陈光标“收购纽时”的行为艺术引爆眼球,末日也快了

 陈光标近日高调宣称将收购纽约时报,这种低俗的行为艺术只能引起网络的炒作和缺乏常识的读者的“兴奋”。《纽约时报》是美国最著名的报纸,收购纽时,必须认真面对几个基本的问题:
    1、纽时这样的媒体,在美国有各阶层读者的认同,其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无法简单用金钱衡量。一个在中国都被广泛质疑的搞笑式的人物,接手这样的媒体,等于是毁了这个百年老店。任何企业兼并,无论结果任何,在经济预测上,必须体现被兼并后,其价值要有提升。陈光标这样的所谓收购,对他本人、社会、纽时本身,都是一个毁灭性的行为。
    2、陈光标的实力如何?纽时和其它纸媒一样,随着市场起伏,有巨大的亏损,陈光标有无实力每年为纽时可能的数亿美元的亏损买单?
    陈光标“收购纽时”的行为艺术引爆眼球,末日也快了
    陈光标这次的行为艺术,除了引发网络炒作,还再次将自己推上风头浪尖,大陆媒体对其背景重新挖掘报道。博讯了解,陈光标的行为不仅引起读者反感,政府官员也对其行为感到荒唐。随着习近平掌权,以前这些荒唐的人,是否仍被政府重视?从种种迹象看,陈光标神话的坍塌已经为期不远。

假慈善被质疑
    陈光标在2011年1月公布了自己总额达3.3亿的〝慈善成绩单〞,不过承办〝中国慈善排行榜〞的《公益时报》的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大部分捐赠都无法核实,许多捐赠根本没有到位。稍后在4月,《华夏时报》,《中国经营报》先后刊登文章,质疑陈光标捐赠纯属谎言。《南方都市报》和《南方人物周刊》也刊登关于陈光标的重磅报导,揭秘他在汶川地震时所谓的千里驰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14亿〞捐款,很多没落实,或根本无中生有。
    陈光标“收购纽时”的行为艺术引爆眼球,末日也快了

此次纽约之行带着天安门自焚者
    1月7日,中国亿万富翁陈光标,带领两名13年前在天安门自焚后被毁容的母女俩在纽约召开记者会,陈宣称将负责支付母女俩在纽约整容手术的全部费用,并给了两人足够的时间讲述自焚原因。
    陈光标“收购纽时”的行为艺术引爆眼球,末日也快了
    新唐人报道称,记者会在纽约一家时下每夜将近300美元的豪华酒店举行,陈果与母亲都入住此酒店。当记者会即将进入问答阶段之前,母女俩被适时领进大厅,她们站在台前给记者近距离照相、录像。
   
    两个烧伤患者站在台上,展示她们烧伤后扭曲变形的脸以及仅存的五官,其中一个烧伤患者说:〝我叫陈果,以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我1997年炼习法轮功,由于……的毒害,2001年1月2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自焚,……我们受骗了。〞而另一名自称是陈果母亲郝惠君的自我介绍就是一篇醒悟后的深刻检讨。
   
    但是在接下来的记者提问中,有记者问:我也读过法轮功的书籍,法轮功认为自杀、杀人都是不对的,并没有鼓励自焚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去自焚,而且还把后果都算在法轮功身上呢?
   
    这个烧伤患者〝陈果〞回答说:是听信了刘云芳的话,刘云芳是整个事件的策划人。
   
    在离开记者会现场时,有记者看到〝陈果和郝慧君〞在众多保镖的护送下,从侧门迅速离开记者会所在的酒店。
   
    《美国之音》报导说,虽然陈光标展示了他已经为母女整容花了137万美元的收据複印件,但是,整个慈善活动记者会除了一如既往地是陈光标自娱自乐,更像是安排好的向法轮功的声讨。

2011年:调查陈光标捐款掺假多家大陆媒体记者遭死亡威胁
   
     2011年5月4日,曾经对陈光标所谓“慈善事业”进行调查採访的多名记者都在微博上表示,他们遭受到了“网络水军”的攻击谩骂,甚至是死亡威胁。有记者昨天致电陈光标时,他首次对此进行了回应,否认自己曾动用“网络水军”。
    据《山东商报》2011年5月6日的报导,4日下午,当初最先对陈光标“中国首善”称号提出质疑的《中国经营报》记者叶文添,在其经微博管理方认证的微博上表示,因为报导陈光标,自己和多名记者“均收到了死亡威胁和尸体照片,以及水军刷页的骂娘”,为此,他希望那位声称自己“从来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句假话都没说过”的中国首善陈光标出面澄清,很快,该微博便被网友转发了2000多次。 与此同时,当天晚上10点多,知名财经记者赵荷娟也在其经认证的微博上透露,自己已经连续收到“死尸恐吓邮件”,并已报警。“刚在老公陪同下从派出所作笔录回来,并作了证据锁定。”她还表示,经过比对,自己和叶文添等人收到的邮件几乎完全一样,由此可见,这是一次“有组织的特别针对行为”,直接与陈光标争议一事有关。特别是,邮件中“被挖掉双眼、全身起蛆腐烂的大头尸体图片”已经超出了底线,希望警方能够对这种赤裸裸的恐吓行动作出回应。赵何娟还透露,虽然她已报桉,但尚未收到立桉通知。

中国经营报要闻编辑李宾博客质疑陈光标
   
    我们为什么质疑陈光标的高调慈善?
    李宾
    人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看到了他的捐赠宣言和摆好的钱墙,却不知道他最终到底捐了没有、捐了多少,还有更重要的,他哪来的钱? 注:“陈光标,大家不要批评他,他毕竟做了一些事情,虽然高调了一点,但是他对中国慈善文化理解错了。”这是著名慈善企业家曹德旺今日在“2013中国公益论坛”给陈光标的评价。对此,《中国经营报》编辑李宾并不认同,他认为陈光标的慈善夹杂了太多复杂动机,并非单纯高调。李宾所在报社2011年曾刊发《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剖析其高调慈善背后的玄机,如今两年虽过,争议仍在。李宾决定详述质疑陈光标背后的故事,为慈善和新闻都留存些记忆。
   
    陈光标还是会隔一段时间就制造点响动,似乎想提示人们他仍是那个曾经的“首善”,最近的一个举动应该是10月30日,宣布进军光伏太阳能产业,他还自己宣称:“光伏产品马上要在青海、西藏等地进行发电使用。”好像丝毫不顾及去年以来光伏行业已经萎靡不振、哀鸿遍野,连无锡尚德都要破产重组的现状。而在此之前,他推出过凉茶,还卖过罐装空气,前不久在电视上还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暖茶广告。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折腾”劲儿。
   
     但我对他这些举动仍然非常怀疑。他跨界经营如此快速,但人们能看到的似乎只有那些刊发出来的媒体报道,而鲜有后续经营的消息。不久前就有他的凉茶经销商向我反应,陈光标的凉茶销量很差,而由于长期拖欠他们货款,他们正准备起诉。
   
     这和他前几年主攻的高调“慈善”似乎异曲同工,人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看到了他的捐赠宣言和摆好的钱墙,却不知道他最终到底捐了没有、捐了多少,还有更重要的,他哪来的钱?他喜欢制造话题、被媒体报道,喜欢镜头对着自己,为此他可谓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他的所谓慈善夹杂了太多的复杂动机,让人难以捉摸。当然他商业上的行为只要不违法,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无可厚非,这和他曾经热衷的高调慈善不同,如果慈善造假,遭受损害的将是正在起步的中国慈善业的健康和机体。
   
     我所在的《中国经营报》曾经在2011年质疑过他的高调慈善,那曾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加之后来发生的郭美美事件,整个中国慈善业从个人慈善到组织慈善都经历了激烈的讨论和反思。而由于当时受到外部的压力,这一事件被有意大事化小,我们很多后续的调查没有呈现出来,这让我感到十分遗憾。如今,事件已经过去两年,我作为主要的经历者,希望能够把背后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作为慈善业和新闻业的记忆留存。
   
     一
   
     应该是在2011年年初,报社通过和新浪合作,给编辑记者的微博加了V,希望大家多写。当年我已经转做编辑,负责微博的同事和领导经常在每个发版紧张的周五交代我,可以在自己微博上宣传一下我报即将上市的报道,让我们的报道为更多人所知晓。但我仍然是有一搭没一搭。因为每个周五紧张的像打仗一样,做完版往往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整个人处在“崩溃”边缘,根本没有心思和时间去发什么微博。
   
     所以有点惭愧的是,我在自己的微博上为报社的品牌宣传一直没有出什么力。直到质疑“首善”陈光标的报道出现。
   
     2011年4月22日,照例还是一个让人疲惫不堪的周五,10点钟做完版,我压着点去乘坐10号线的末班地铁,这是我做要闻编辑以来的惯常作息,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地铁上,我忽然想起,离开报社前,由于版面稿件相当多的紧急问题要核实处理,有一条对本报报道的推荐微博写完却还没来得及发布。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主动为我报的报道写推荐微博。由于觉得当期我们有一篇报道非常出色,已经很少为同事的报道而激动的我忍不住想预告一下。这就是那篇由叶文添、方辉合作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
   
     我还记得已经在笔记本上写过一遍的大致微博内容,于是在十分拥挤的车厢中,断断续续地又写了一遍:“明日上市的中国经营报将推出重磅调查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独家揭露其‘首善’之名背后的猫腻,编者按中我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重申对慈善事业纯洁与高尚的希冀,希望慈善和真诚是对等的,和企业守法经营是同步的,如此,慈善事业才能有健康的基础。很不幸,陈光标让我们非常失望。”
   
     点击发送。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二
   
    发完那条预告微博,立刻就有一个原来的同事留言:都什么内容啊?网络版什么时候有?随后就看到她转给了一些做公益事业的人士看。我隐隐感觉到,大家对陈光标的话题相当关注。
   
    出了地铁,顺着人流走在回家路上,采写此次调查报道的同事小Y的电话打了进来,他说忍不住要和我聊一聊自己刚刚写的报道。作为我们报社顶级的调查记者,几年来小Y已经不止一次用他一流的报道证明了自己的新闻理想和调查能力。曾报道达能娃哈哈之争、汶川地震、资金矿业污染、陈良宇案、上海大火、刘志军案等众多的大事件、大选题,算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记者。一般的报道早已经提不起他的兴趣。但这次质疑陈光标的报道让他又有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他在电话里问我对报道的意见和评价,我真心地说:“调查采访很扎实,非常好,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对于一个有着新闻理想情怀的记者来说,每当发现重大新闻和选题的时候,都会有那种热血澎湃的感觉和豪情。 而当时的小Y正是处于这样的兴奋情绪之中。
   
    我们俩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地聊着,都认为我们这次报道终于将“首善”陈光标背后的疑点做了深度的调查和解答。调查结果着实让人吃惊,这个近几年来一直高调“暴力”做慈善的中国“首善”,其形象和行为竟然和在闪光灯和摄像机镜头前大相径庭:他2010年号称超过3亿的捐赠有众多项目没有落实,甚至有的受捐单位都不存在;他号称年产值已经过百亿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多年来的营业额最多的竟然只有几千万,而且几乎年年亏损。而陈光标则不计其数的对外宣称,他2009年的利润超过4亿,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做了慈善,十几年来,已经累计向社会捐赠了14亿元之巨。
   
     这样的真相不能不让我们震惊。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在慈善名义下的巨大谎言,我们也为自己亲自揭穿了这个谎言感到高兴。毕竟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在人们心目中如此“高尚”的事业,却已经被弄得充满了利益交换和铜臭味,不能不让人感到失望和寒心。
   
     “我感觉这个报道会比去年的上海大火意义更大,影响更广,”小Y说。不过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因为毕竟这是关于一个拥有众多光环的“名人”报道,他之前给人的印象那么正面和高大,而我们的报道一出,他在公众中的形象肯定会大大改变,小Y心中还是有些纠结。
   
    那个阶段,正是陈光标最为红火的时候,也是他的慈善作秀越来越让人反感的时候。他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发钱的照片正满天飞,日本发生大地震之后,他又向各个媒体宣称自己要去日本救灾捐款。后来他说自己带着100万元现金去了日本地震灾区,让人纳闷儿的是,以我国的外汇资金管理制度,他是怎么带出国门的?
   
     我从地铁站到家走路需要20分钟,在周五的深夜,沿着一路昏黄的路灯,我就这样和小Y边走边聊,直到打开房门,才挂了电话。
   
     回到家,打开电脑发现,我写的那条预告微博正在疯了一样,被疯狂转发和评论。
   
    三
   
    我在电脑上看着自己那条关于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的预告微博被疯狂转发和评论,感觉有些不知所措。转发量很快就蹿到几百,关注我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我则不断刷新屏幕,看大家的评论。
   
     我意识到似乎大家被一种共同的情绪点燃了。大部分人的留言表达了对陈光标由来已久的怀疑和厌烦。而我本身在我们开始调查采访之前,对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也感到十分的不舒服,我总觉得,一个人做慈善这么高尚的事情却让别人反感至此,也真是一桩天下奇闻了。
   
     等看到小Y和小F采写的稿件之后,我总算明白为什么陈光标会选择高调的方式来做慈善。他的行为中反人性的部分终于得到了一部分解答,虽然我们还没有掌握全部的故事和内幕,但是从其行为逻辑上有茅塞顿开之感。慈善在陈光标那里和普通人的理解不同,他是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业营生来经营运作的。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企业、企业家做慈善自然希望在付出钱财之后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承认和相应的回报,虽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物质回报,但至少对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会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
   
     但陈光标先生在其向媒体提供的2010年慈善成绩单中,大量的捐赠不到位,很多捐赠项目名为捐赠实为自我投资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已经完全背离了慈善事业的本来面目。
   
     这也是我和小Y为了能够揭露出这一真相而感到兴奋的地方。
   
     那天晚上,直到凌晨两点多我才关掉手机睡了觉。而第二天早晨7点就睁开了眼,打开iphone4发现,那条微博已经被转发1000多次,评论400多条。
   
     一位网友看完报道之后说:“如果记者调查属实的话,那么,陈光标就是诈捐。这是很恶劣的事!”
   
     而另一位网友则评论:“就这篇报道而言,应该只是个引线,我觉得后面还有更多东西要暴露出来的。而且,慈善之名下,估计会有不少人斥责这种报道。”
   
     果然,他一语成谶。从此我们走进了一段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舆论战斗。通过它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陈光标,看到了中国慈善界的污秽积垢,看到了官媒操守的不堪,也看到了民众情绪的分裂和人性的百态。
   
    四
   
    4月23日,周六。
   
    我们那篇《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的报道正在网络的世界里掀起轩然大波,各大门户纷纷将其放在首页的显要位置,报道后面的跟贴评论只半天工夫就达到好几千条。吵的一塌糊涂。
   
    中国网民在网络上的言语肆无忌惮、没有底线是我们早就习惯了的,这也是正常的人性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积累了太多的戾气和怨气,有了网络的虚拟空间之后,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发泄情绪,以谩骂吵架为乐事。况且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的确有太多的事情、太多的机构、太多的人让人所不齿,人们也只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
   
    但这一次由我们的报道所引发的口水,的确让我们有些诧异。一方面,很多人对近两年陈光标的“高调慈善”、“暴力慈善”十分反感和不满,但一篇试图还原一个真实陈光标的报道却又会引起另外很多人的反对。
   
    从那个周六开始,小叶的压力就增大了,我曾在当天下午打电话给他,他说自己正在外面和太太逛街,他已经看到了网络上的争吵漩涡,感到也超出了他的想象,“我现在不想上网,不想上微博。”
   
     但石头已经落水,涟漪的扩散已经无法阻止。另外,那一天我们也惊奇的发现,同为财经周报的《华夏时报》也刊发了类似质疑陈光标的报道,但其主题仅仅停留在对于其“少捐多报”以及多笔捐款无法证实的情况上,篇幅也只有两三千字,在报道的深度和质疑的程度上明显不能和我们的报道相比。但总算是有了一个同盟军,这让我们感到并不孤独。
   
     4月23日晚上,陈光标在自己的微博上传了一段对媒体报道回应的视频,充满了对我们报道的不屑,对着镜头展示他捐款的凭证,看起来气势汹汹,实则漏洞百出。我们报道中质疑的捐款他刻意回避,似乎证书多就能证明他所有的捐赠都没有问题。他用云山雾罩、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方式回应报道,说这是个别“小媒体”被一些利益集团收买的结果。最有意思的是他对自己之前宣传的捐款项目都傻傻记不清楚,硬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志愿者基金会是一个单位,让人哭笑不得。
   
    舆论在扩散,报社的领导知晓了报道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晚些时候,我就收到唐清健老师打来的电话,让我注意搜集网络上的言论,同时准备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