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7日星期二

外媒真的热衷于报道中国负面新闻吗?

近日,一名海外华人用了大量数据,证明“国外媒体热衷于报道中国负面新闻”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为了有足够的说服力,该作者并非随机抽取几条外国正面及负面的新闻,而是用大量的数据来解释自己的看法。

最近一直在下载各国各网站的所有新闻内容。主要在爬GDELT(全球事件,语言和音调数据库)这个数据网站。目前下载了两年多的数据,总共几千多万篇。
每一篇都被GDELT标记了各种metadata(元数据);包括出版社,记者名,详细时间地点,类别,等等。
另外还标记了文章内几个主要对象,地名、人名、事件之类的。最有趣的是他们还给每一篇标了一个sentiment index(褒贬指数,正负指数)。这里的褒贬指数,是人家自己算的,好像在-20与20之间。但是基本上都在-5与5之间。我只是在这个基础上算个平均出来。很简单。
褒贬指数越小(少于-1),说明这个国家的媒体对另一个国家的负面报道多一些(有偏见)。
褒贬指数越大(大于1),说明这个国家的媒体对另一个国家的正面报道多一些。
先看英国的:

对中国虽然不是第一最好的,但是已经很高很高了。
英国媒体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基本上都不如对中国好。
英国媒体关于自己国家的报道,平均指数也在零以下呢?有关自己的报道都写得比较负面了,有关中国的报道哪里是最负面的?
美国也差不多:
美国记者对自己国家的负面评价情况比英国还严重。但是对其他国家的态度基本上跟英国一致。
再调查一下其他国家媒体怎么看待中国,是这样的结果:
韩国:-1.639
日本:-1.554
越南:-1.420
土耳其:-1.098
菲律宾:-0.892
印尼:-0.848
泰国:-0.805
瑞典:-0.567
挪威:-0.488
印度:0.068
美国:0.307
新加坡:0.359
新西兰:0.557
墨西哥:0.602
古巴:0.729
加拿大:0.766
伊朗:0.845
巴西:0.853
俄罗斯:1.119
西班牙:1.150
德国:1.186
法国:1.202
澳大利亚:1.256
英国:1.335
巴基斯坦:1.737
荷兰:1.814
爱尔兰:1.926
意大利:2.034
以色列:2.229
南非:2.301
芬兰:2.350
捷克:2.384
丹麦:2.756
波兰:3.285
匈牙利:3.460
(再高也都是东欧国家)
如果你觉得英国和美国是对中国最有偏见的,为什么这些还都是零以上呢?
数据说明,真正对中国有严重偏见的大概只有:韩国、日本等。
重点还要看中国什么情况:
这才是亮点啊!!!
中国媒体,只有对巴基斯坦、加拿大、意大利、等国才保持正面态度。
几乎全部其他国家都是零以下?
中国记者对哪个国家评价最好?那就是中国自己。
中国媒体是唯一一个把自己评价得很高很正面的媒体。(其他国家几乎都是负面评价自己,平均的话)
中国也是唯一一个把自己评价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高的媒体。这里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大于1.0。
中国媒体对印度的态度:-1.124,对美国的态度:-2.091,等等。这都是平均来算的。
但是这些国家很明显都在比较正面地报道中国的事,都在零上。
或者说,中国媒体对X国的态度,“正负比”,永远少于X国媒体对中国的正负比。
就算日本对中国有-1.554的偏见程度,中国还对日本有-2.257的偏见程度。
从这些指数的角度来看,最偏见的媒体很可能就是中国媒体。
为什么感觉外国新闻更有偏见?
因为你活在一个对自己国家评价很高的新闻环境里了。
你专注的或听说过的都是那些-10.0的文章。确实有不少。
这些文章自然就达不到你熟悉环境的那个正面标准了。
然而你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15.0的国外文章。
很容易误以为国外对中国的正面文章不存在,都是负面的。
同时,又很少注意到自己国内媒体对外偏见更加严重一些。
偏见哪里都有,但是我觉得把自己说得很正面,把别人都说得很负面,这个更奇怪!


编辑点评:外媒对中国的报道简单的说分为两类,一类报喜,一类报忧。中国方面往往侧重于放大化对中国报喜的报道,比如国际上如果有赞同“中国模式”的声音,或是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中国的宣传部门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类报道,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官方媒体上进行转载报道。而外媒对中国报忧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比如政改,党争,公民权益等,在这些方面中国的不透明处理才是外媒猜测性报道以及出现所谓偏见的原因。

                                                                                                           (编辑点评:Chaoyang Li)
                                                                                                                          Mar 7, 2017